以史为鉴,看看俄军为什么在乌克兰打的这么惨?
以这辆被俘的T-80BV为例,在被俘前身边没有班排级的步兵部队,没有步战车。没有情报支援,没有CAS。在这种灌木丛里打架被俘获丝毫不奇怪。或者说,这辆T-80BV没给单兵反坦克武器或者无人机打爆,乌军居然敢直接上前俘获才是最神奇的。
那么打成这样子需要什么样的兵力布置呢?很简单,看看苏联驻欧集群就知道了。
80年代中期的苏军驻西欧集群,光陆军部队就合计5个陆军集团军,1个军,8个师。如果算上2个前线航空兵集团军和空军其他部队,大约在58万人左右。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苏军一个师的配置,这里我们以第8近卫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下辖的第79近卫坦克师为例:
第17近卫坦克团:94辆T-80,43辆BMP-2,4辆2S6“通古斯卡”,4辆SA-13(箭-10M2),18辆2S1
第65近卫坦克团:94辆T-80,43辆BMP-2,4辆2S6“通古斯卡”,4辆SA-13(箭-10M2),18辆2S1
第211近卫坦克团:94辆T-80,43辆BMP-2,4辆2S6“通古斯卡”,4辆SA-13(箭-10M2),18辆2S1
第247近卫摩托化步兵团:40辆T-80,142辆BMP-2,4辆2S6“通古斯卡”,4辆SA-13(箭-10M2),18辆2S1。12辆BRDM-3(大八轮侦察车)
第172近卫自行火炮团:48辆2S3“金合欢”,18辆BM-21“冰雹”
第1075防空火箭团:20辆SA-15“道尔”,21具SA-16发射器
第113侦察营:6辆T-80,13辆BRDM-3,12辆BMP-2,3辆BRDM-2
第189战术导弹营:4辆SS-21“圆点”战术弹道导弹发射车
第79工兵营:54辆各类工程车辆
独立直升机中队:8架米-24,8架米-8(可以随时再获得16架米-8/米-24)
看着眼花缭乱?核算一下就是:328辆T-80,283辆BMP-2,120门各类大口径自行火炮,伴随着大量的战场支援装备。像这样子的师,一个集团军有4个,苏联在东德摆了5个这样子的集团军......这还没算集团军内的独立团的编制。而现在的俄军呢?有这种规模的只有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其余的部队根本就没一个能有这种或者达不到如此的战斗力。东西德分界线才多长?俄乌边境线多长,在波兰和捷克,还有数个类似的集团军在待命。反观俄军,四个集团军的背后,又有多少部队呢?
Ps:你以为苏军摆在东德的兵力密度很高了?错了!看看西德,人家直接在分界线上摆了足足9个完全机械化的装甲师和2个轻装师,整整34万人的现役和70万的预备役几乎全摆在一线!冷战火药桶一炸,几百万人就在这分界线上立马开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直接一发不可收拾。
打个比方:几千辆豹2A4,M1,AMX30,挑战者1和几千辆T-80U,T-72B,T-64B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互相绞肉,是不是突然觉得俄乌战场的坦克战跟过家家没区别了?
老大难的后勤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俄军这次行动中也犯了老祖宗说的大忌。再先进的坦克,再优秀的士兵,没有了粮弹补给,也不过是战斗力5的渣渣。后勤保障决定了这支2022苏军能打到现在的地步。已经很不错了。
俄军的物资充足吗?充足。运的上去吗?上不去。物资送不上去的原因主要有三,而且全赖自己,洗都没法洗。
其一是没打干净,比如俄军在发起行动时,装甲部队猪突猛进,一路高歌朝着哈尔科夫冲去。为了保证突进速度,很多据点里面的乌军并没有彻底被清理干净,出乎俄军意料的是,这些被包围的乌军并没有投降而是继续抵抗,这些打了多年战争的士兵成为游击队一般的存在,使得本来集中进攻哈尔科夫俄军被迫回过头来打这些还在抵抗的乌军。而这些看似已经失败的部队活跃在俄军的后勤线上四处出击,反而给撤退的乌军建立新防线争取了极为宝贵的时间(SQUAD玩家泪目,补给卡给穷老乡们拿轻筒炸了以后埋上地雷和IED,坑惨了多少玩家)。
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当年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就是这么打的,包围圈内的苏军没有投降而是不断袭扰德军,德军前锋的28个师被迫掉头回来打扫战场。这一来一回,莫斯科城在朱可夫的动员下变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堡垒,德军最后兵败莫斯科。无法速胜,大势已去。
在赫尔松被炸掉的卡车,前方又少了一批弹药,怎么打嘛
其次是配置失衡,还是以哈尔科夫为例。俄军在行动初期,北线的地面部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考虑,集中了超过400辆T-80系列主战坦克来突破乌军的防线。想必有些看官发现不对劲了,这后勤怎么办?T-80使用的GTD-1250型燃气轮机在瑞典的和希腊的测试中分别得出了2000L/100km和400L/100km的极端复杂地形油耗和公路油耗。虽然这只是一个相对粗略的数字但是完全在合理范围内,因为美军M1A1坦克使用的AGT-1500型燃气轮机也就比这个数字低一些(公路390L/100km,怠速38L/h)。这意味着俄军的后勤补给的压力将空前的巨大,别的不说,光给这400辆左右的T-80进行油料补给就够俄军喝一壶了,这还没算上其他车辆所需要的油料补给。要知道,哪怕是蓝星后勤第一的美军,都没敢干过在单一方向上同时给400辆M1提供过补给的案例。俄罗斯你是怎么敢做这种事情的啊?
于是我们就见到了开战前两天北线俄军气势如虹,到了第三天就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一些外观设备完整但是被遗弃的坦克,随后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其中T-80系列占了大头,抛开一部分技术原因(开坏了我是不信的,GTD-1250燃气轮机的可靠性非常不错),为什么丢弃,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吧。反观南线的41和58集团军,这两支部队使用的是T-72B/B3和T-90A主战坦克,在前期的作战行动中表现良好,鲜少出现掉链子的存在。柴油机的低油耗和高可靠性功不可没(5TD:我不是,我没有,你别乱说!)。
阅兵时是真好看,打起仗是真难办
没想到吧,打起仗来还得看我
最后是地形问题
2,3月份的乌克兰泥地有多难走,问问纳粹德国,问问曼施坦因,胡贝这些将领就知道了。在这些泥地上,机械化部队前进的速度只能用爬来形容,一天前进20公里已经是非常厉害的数字了,好巧不巧俄罗斯动手偏偏挑在这个时候。俄军大量的车辆被困在公路和沿线的烂地上动弹不得,绕路走又极大的抬高了行走装置和发动机的负荷,极大的折损了摩托小时寿命。不说了,看图就知道了。
这个烂泥地你告诉我怎么走?
这辆T-72B3情况还算好的
既然是以史为鉴,历史上因为路烂有导致过大的失败吗?有,而且离现在的战场还不远,这个地方叫做:切尔卡瑟。1944年的切尔卡瑟钢铁合围圈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军给乌克兰的烂泥地坑惨了,德军机动困难下意识的认为苏军也不会有所动作,可结果苏军利用德军的大意成功的把切尔卡瑟从突出部变成了饺子。但是老天是公平的,打到后面苏军也给这烂泥地坑的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4w余德军从包围圈里面跑了出去。
到这里俄军为什么打的如此艰难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双方都是机械化部队,进攻一方兵员,装备,后勤都出了大问题,仗打成这样还能突进上百公里已经够可以了。哪怕是进攻方的信息化军队入场,面对这些问题怕不是也够呛(你让驻欧的美第二集团军和驻韩的美第八集团军来打,我不认为能打的多好)。至于这场战争啥时候能结束,可能真的只有天知道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