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10只基金清盘,鹏华基金如何挡住汹涌的清盘潮?
摘要:
1、4月16日,鹏华基金又一只产品要清盘了,这是自2024年以来鹏华基金清盘的第10只产品,值得注意的是鹏华基金还有38只产品处于清盘线之下。鹏华基金如何挡住即将来临的汹涌清盘潮?如何修复投资者的信任?种种难题待解。
2、鹏华基金濒临清盘的产品中混合型基金成为重灾区。权益基金不被投资者信任,收益不佳自然是主要原因,而过往几年鹏华基金确实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痛感。
3、鹏华基金不少产品成立之后蹊跷的出现了规模骤降,背后是否有帮忙资金的协助?如果是,这种自嗨式的发行产品意义何在?
正文:
4月16日,鹏华兴鹏一年持有期混合(015024)发布公告,基金合同因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终止。
根据《基金合同》的相关规定,基金管理人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审议,直接进入清算程序。公告指出,截至2025年4月15日,本基金的资产净值已连续低于规定标准,导致合同终止。
鹏华兴鹏是鹏华基金自2024年以来清盘的第10只产品,颇为尴尬的是2024年1月-6月鹏华基金竟均有产品清盘,这也算创了一个小记录。
鹏华基金近期清盘的产品几乎覆盖了各种类型,其中包括1只普通股票型基金,3只偏债混合型基金,4只灵活配置型基金,1只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和1只FOF基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代表了鹏华基金各个类型的基金均面临着一定的难题。
值得警惕的是,过去一年鹏华基金有10只基金清盘,这个数量并不算好,但真正的清盘潮可能还未真正来临!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鹏华基金旗下规模小于5000元的产品有38只,其中规模最小的产品只有0.09亿元,持有人少于200人的产品有8只,其中人数最少的产品只有1位机构投资者。
换而言之,还有38只基金存在清盘的风险!
权益基金+指数基金成重灾区
鹏华基金濒临清盘的产品中,债券型基金数量有限,混合型基金成为重灾区,偏股+灵活配置+偏债三类产品合计有17只。
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年末鹏华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约1577亿元,合计有81只产品,而截至目前规模下滑至776亿元,但产品数量上升至124只,产品平均规模由19.47亿元下降至6.25亿元。
权益基金不被投资者信任,收益不佳自然是主要原因,而过往几年鹏华基金确实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痛感。
首先高位滥发产品亏损巨大。从亏损幅度角度看,鹏华基金的混合型基金中有37只产品处于成立以来亏损的状态,65只产品跑输了比较基准,占比超过一半,其中颇为知名的鹏华创新未来亏损幅度高达53.32%,最大亏损幅度更是高达73%!
鹏华基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产品亏损较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在高位滥发产品。据统计,在2020-2022年鹏华基金分别发行了23只、30只和9只混合型产品。
这些产品普遍募集规模较大,亏损幅度较大,亏损金额较大,给投资者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损失!
比如鹏华匠心精选和鹏华创新未来,2020至2024年两只产品投资损失+各项费用分别为29亿元、34亿元,单单这两只产品就给投资者造成了63亿元的损失。
另外还有一项统计,鹏华基金2021-2024年股票差价收入分别为盈利177.61亿元、亏损161.43亿元、亏损158.11亿元以及亏损117.3亿元,四年间合计亏损259.23亿元。
清盘潮背后:自嗨式发行产品?频现帮忙资金?
鹏华基金不被投资者信任,不仅仅体现在旧产品被抛售,还体现在新产品难以募集。
2023年和2024年鹏华基金共成立了68只产品,其中有42只产品出现大幅度缩水。其中鹏华丰景、鹏华丰尊和鹏华永兴成立时规模均有约80亿元,截至目前分别缩水了64.46亿元、53.96亿元和47.99亿元,从持有人结构来看3只产品或为机构定制产品。
笔者注意到,鹏华基金旗下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产品中,2023年成立的产品有10只,2024年成立的产品有19只。
这29只产品中有18只产品发行总规模就未能超过5000万元,一方面自然可以归结到市场环境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投资者对鹏华基金的态度。
另外还需要提到的是,11只产品募集规模都超过了2亿元,而且普遍业绩尚可,但是依然蹊跷的出现了规模骤降,背后原因也同样值得深究。
例如鹏华中证800ETF,产品成立之初有5.91亿份,但7月12日上市之后就被卖出了1亿份,之后数天资金“井然有序”撤离,截至目前鹏华中证800ETF只剩下0.39亿份。
鹏华智投800也出现了同样的迹象,该产品成立于2024年1月26日,成立时有3.54亿份,但1季报公布时只剩下了0.7亿份。
鹏华易诚积极3个月持有更为夸张,成立之初还有12.90亿份,2023年年末也有12.9亿份,但是到了2024年1季度末骤降至0.46亿份。
鹏华稳健恒利就更可怜了,产品成立时有3.39亿份,而2023年1季报公布时只剩下0.28亿份,时至今日只剩下了0.1亿份。
产品成立时人气尚可,随后就原形毕露,这背后是否有帮忙资金的协助?如果是,这种自嗨式的发行产品意义何在?
对于买入的散户而言,买入就面临清盘风险,不仅打乱投资计划,还可能产生不必要再投资成本。
即便对于鹏华基金,费钱费力发行一只产品,自己也没办法赚取多少管理费用,又有什么价值吗?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